建筑气密性测试系统的核心在于通过标准化流程量化评估围护结构的密封性能,其结果直接影响建筑能效与居住舒适度。实际操作中需兼顾设备精度、环境适应性和人为因素控制,确保测试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除常规住宅外,该系统在洁净厂房(控制微粒污染)、实验室(维持恒定压差)、仓储设施(防潮保鲜)等领域同样发挥关键作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支持远程监控的智能传感节点已可实现动态气密管理,标志着建筑从静态密封向自适应呼吸型表皮进化的技术趋势。
建筑气密性测试系统的测定步骤:
1.前期准备
-施工阶段确认:超低能耗建筑的气密性检测需在外围护结构全部完工后进行,通常安排在门窗安装、节点处理、室内抹面及密封工作(包括管道贯穿处的密封)完成后。若为分阶段验收,可在施工过程中提前开展初步测试以修正工艺缺陷。
-设备架设:采用国际通用的“鼓风门测试法”,将带有校准孔的精密风扇固定于入户门位置,确保门框支架稳固且密封良好。该系统包含三大核心组件:可控气流的鼓风机、灵活固定的门框支架以及实时监测气压差的高精度仪表装置。
2.压差建立与数据采集
-压力调节:启动风扇并调整转速,使建筑物内外形成50帕斯卡(Pa)的标准压差。此压力差驱动空气通过围护结构的缝隙流动,模拟实际工况下的渗漏情况;
-流量监测:利用仪器记录风扇产生的风速变化及对应的气体流量数据,这些参数直接反映建筑整体的密封性能。例如,当换气次数超过规定阈值时,表明存在明显漏点需整改。
3.结果分析与认证
-判定标准:根据规范要求,合格标准为在50Pa压差下每小时换气次数n≤0.6次。未达标的项目需定位漏洞并修复后重新测试;
-质量标识关联:第二次正式测试不仅是性能评估,也是获取超低能耗建筑质量认证的关键依据。